中華民國111年5月2日
文˙謝宜婷 圖˙工研院提供

 

3D列印技術製造的「仿生中空骨釘」,因與人體組織的密合度高、生物相容性佳,經實驗證實,可大幅縮短患者復原時間。
3D列印技術製造的「仿生中空骨釘」,因與人體組織的密合度高、生物相容性佳,經實驗證實,可大幅縮短患者復原時間。


3D列印能做什麼?模型、房子、披薩?當世人對這項技術的想像,還停留在簡單的堆疊工作時,台灣的科學家已在實驗室裡,運用3D列印技術研發出人工皮膚、骨材、假牙床等精密的生醫材料,不僅速度快,而且客製化的規格更符合病患的需求。


由工研院研發的「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製造出有細微孔隙且穩定度高的類骨骼結構,血管與細胞能生長於其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這項技術的衍生產品已經獲得衛福部上市許可,並獲得2021年美國R&D 100大獎的肯定。除了骨材之外,成分更複雜的人造皮膚組織,工研院只要六天就能列印,並培養分化完成,是全球完成皮膚分化速度最快的系統。台灣期待未來與更多外國的研究團隊交流,運用3D列印提供醫師、實驗人員更有效率、更精準的組織修復再生技術。

 

工研院利用3D列印技術,客製化打造高強度、高孔隙、細胞易進入的多元應用骨材。
工研院利用3D列印技術,客製化打造高強度、高孔隙、細胞易進入的多元應用骨材。


3D列印骨材與血肉相連

3D列印是將產品的立體設計匯入電腦,分析每層的整體結構後,再將粉末噴出堆疊融合而成。粉末凝聚的方式依粉末性質而異,生醫類常用的鈦金屬粉末會用雷射光燒熔,製作人工皮膚的膠原蛋白則在溫度調節下擠壓成型。


看似簡單的原理,其實有許多細節需注意。以人工骨材為例,歐洲國家也有技術團隊,但工研院勝出點在於「力學結構設計、製程品質與穩定度。」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沈欣欣表示,3D列印時需精準控制溫度,燒熔的粉末才能形成穩定的結構。


雛型品完成後,需要經過數百萬次動態與靜態疲勞測試,不同結構骨材有不同測試法規要求。例如:頸椎要轉動、點頭,腰椎要負重。工研院目前已有五、六種人工骨材,符合美國FDA對不同部位骨材的力學要求。


人工骨材研發,醫師的臨床操作經驗導入更是不可或缺。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總是在產品進行動物與人體試驗時,跟著醫師進手術房全程觀察,有時長達12小時,他發現:「過程中會有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醫師常需臨時調整醫學材料。」雙方經過多次討論,了解肌肉細胞與骨骼細胞的習慣與傾向後,工研院設計出更適應周邊生理結構的醫材,以降低對周圍組織的傷害,使人體組織不再排斥這些「異物」。


「過去使用實心的骨材,放入人體後,細胞只能在表面生長,但使用有孔洞的骨材,組織細胞能長進去,骨材成為組織的一部分,不會滑脫。」沈欣欣表示,除了骨材本身的結構設計,還有搭配生醫陶瓷或添加骨誘導藥物,促進新骨長入而提高整合度。她也回憶,當初擔心3D列印的成本過高或產品結構不穩定,但是經過多次跨單位討論與驗證,現在的產品成本與傳統製造的骨材差不多,未來有很高的機會取代傳統骨材。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左4)帶領團隊在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示範場域,進行設計、試製到商品化製作的一站式服務。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左4)帶領團隊在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示範場域,進行設計、試製到商品化製作的一站式服務。


客製化,超舒適

提到比人工骨材發展更早的「3D列印金屬假牙床」,曹芳海興奮地說,傳統假牙床使用鈷鉻合金,跟口腔結構無法百分百相同,戴上難免會造成不適,因此有些人選擇只在吃飯時配戴,「但3D列印會先做口腔掃描,做出來的假牙床是屬於你個人的!連舌頭碰到金屬的感受都不同於以往。」


用如此精密的科技做出來的假牙床,民眾是否負擔得起?曹芳海笑著說:「機器可以同時製作20個不同患者的的專屬產品,成本跟傳統的差不多。」病患現在到南部的醫學中心看診,即可訂製3D列印的假牙床加上民間牙技所製作的牙冠。為了在此領域不斷精進,工研院也在院區附近的路竹科學園區,建置一個符合醫材法規的環境,培養新一代的牙技師使用3D列印。


成分遠比骨材複雜的人工皮膚,列印用的粉末不是金屬,而是細胞與膠原蛋白,列印所需的細胞數量龐大,因此生醫所的第一步是找出培養細胞分化所需成分,接著「選對」材料讓真皮層與表皮層印在一起時能完美結合,再經過約六天就會成熟。


相較之下,「國外大廠會先養真皮幾個星期,再鋪上表皮,最快21~28天才完工。」沈欣欣認為,工研院效率大勝的關鍵,就在於選材料時夠精準,例如:膠原蛋白的種類與來源,以及結合不同力學強度的真皮與表皮時所用的材料。沈欣欣比喻:「想像兩種彈性不同的軟糖要連接,用什麼材料適合呢?」


工研院製作的人工皮膚用途廣泛,尤其歐盟與台灣近十年來陸續實施動物實驗禁令,人工皮膚正可作為化妝品、保養品測試材料。藥廠也用來進行各式體外皮膚組織試驗如:紫外線暴露傷害、抗老化、傷口癒合等等。在醫療方面,人工皮膚加入幹細胞後亦可做成燒燙傷人工皮。


外國廠商已經與工研院接洽購買,而捷克國家科學院也於2019年來台,花一個多月的時間參觀製作過程,思考如何用捷克的細胞庫結合台灣的材料與技術,製作出具捷克人體質的人工皮膚。


人工皮膚在化妝品界已成趨勢,許多知名品牌如L'Oréal(巴黎萊雅)都設有研發中心,沈欣欣表示,未來非常期待與大廠合作,將台灣高效率、高品質的技術,推銷給更多國家。

 

「3D列印不NG製造技術」讓使用者快速得到預測結果並改善設計,大幅節省時間與材料。
「3D列印不NG製造技術」讓使用者快速得到預測結果並改善設計,大幅節省時間與材料。

 

「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獲得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
「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獲得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


3D列印不NG

台灣3D列印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關鍵是什麼?沈欣欣分析:「工研院擁有不同領域的單位,能有效率合作與溝通。」加上多次嘗試,累積豐富經驗,工研院研發出一套內建軟體與資料庫,系統可以自動化找出成功列印產品的因素,曹芳海說:「大眾都以為3D列印很容易,機器會依照輸入的設計圖列印出成品。但是,實際上要去了解材料的特性、列印時需要的能量、從液體變固體時的變化等等。」


有了這套「不NG」軟體,生手摸索3D列印的時間可從二~三個月,大幅縮短至一~二個星期,國內生醫、航太、製鞋產業都已經在使用,也有外國廠商正在洽談購買。因此,工研院研發、製造產品的速度遠超越許多外國廠商,3D列印的皮膚只要六天,假牙床一天內就可拿到,骨材八小時就能完成。


除了技術創新,有一群年輕醫師,願意運用這個技術,給予使用回饋,也是3D列印順利進入醫療領域的關鍵。未來,手術房內也將派駐3D列印的戰力,「我們正在開發一台可隨時列印組織層片供手術使用的機台,大小像咖啡機一樣。」沈欣欣表示,這款機台雛型機已經完成,未來將供手術急用。如科幻電影般的情景即將實現,沈欣欣笑著說:「我常跟團隊許願,他們都會實現我的夢想。」


所有技術創新都是為了提供人類更好的生活,曹芳海提起有位接受3D列印口顎彌補物的病患,手術成功後,感動地看著鏡內的自己,而這個畫面一直刻劃在他腦海。他有信心地推算,再經過30~40例人體試驗成功,這項技術將可幫助每年近8,000名的台灣口腔癌患者。在3D列印應用於醫材的領域,工研院已經取得亮眼成績,也歡迎各國學術單位與大廠來交流,再次展現「Taiwan can help」的精神。

 

工研院利用3D列印作成符合不同人體部位需求的仿生結構。
工研院利用3D列印作成符合不同人體部位需求的仿生結構。

 

工研院生醫所擁有醫學、生化、材料、醫工、資訊等領域的人才,跨領域激盪出創意。
工研院生醫所擁有醫學、生化、材料、醫工、資訊等領域的人才,跨領域激盪出創意。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七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