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3年5月17日
整理: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由客委會主導並完成定線的「樟之細路」國家級綠道,連結了古道、公路與山村,如今將回歸沿線社區為經營主體。由龍潭、關西古道、大隘、三灣、獅潭、薑麻園、老官路、卓蘭、東勢九個樟之細路工作站聯合發起,在客家委員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見證下,5月10日舉辦「台灣樟之細路協會」啟動記者會。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將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長距離步道營運為標的、由民間做為營運維護管理主體的人民團體,集結客委會的支持與其他公私協力的力量,走向與國外長距離步道類似的永續經營模式。

 

樟之細路主線工作站範圍圖。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樟之細路主線工作站範圍圖。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眾人齊力催生協會 劉克襄:一條路帶出的意義遠遠超出想像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樟之細路歷經六到八年,終於催生協會的成立,期待通過各位夥伴的合力,能讓樟之細路品牌發光發熱,為台灣綠道發展樹立新的典範。古道作家劉克襄談到,樟之細路是自己最喜歡的綠道,因跟著登山健行的夥伴,一起徒步樟之細路,進而對細路產生很深的情感。一條路帶出的意義遠遠超出想像,九個工作站在推動的並非只是自己家園的事情,希望可以帶更多人認識此條路線。


樟之細路工作站代表彭宏源提到,經過工商社會的演變,許多原有的古道淹沒在荒煙漫草中,重新整理恢復並非易事,通過與地方耆老的訪談、探勘、除草,過程艱辛,感謝過程當中各方單位的支持與協助,也期待更多夥伴踏上這條路。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客家祖先為了生存,挑著樟腦、茶葉到大漢溪,甚至出口到阿姆斯特丹、倫敦。他在記者會上分享,在樟之細路未設置前,曾經徒步於三坑河港周邊步道,感受到步道之美,陽光灑落,遙想挑夫的樣子,對樟之細路的想像成型,許諾一定要推動完成。推動至今,期許樟之細路能從政府計畫變成在地社區的志業。

 

樟之細路協會啟動記者會。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樟之細路協會啟動記者會。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樟之細路 蘊含豐富族群與自然資源歷史

2018年行政院共核定七條國家級綠道,樟之細路列為其一。樟之細路全長230公里,北起桃園龍潭南至台中東勢,為昔日西北麓山帶先民在此山區不同時期逐漸發展出來的路線串連而成,包括為了開採樟腦資源,客家族群逐漸向山區採樟拓墾、清末到日治時期撫墾推動的隘勇線,乃至樹木資源伐除後開始引進種茶,從內山小路肩挑茶葉至龍潭渡口,再船運至大稻埕輸往全世界,這些路線因為樟腦,既有人與自然的衝突,也有原客族群的衝突與相處,形成古道的歷史背景。


2016年客家委員會提出以古步道串連起台三線沿線的客庄,希望以觀光振興沿線的社區經濟,2017年客家委員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著手規畫定線、整備建置,並以樟腦的歷史背景為步道命名,英文特別以結合賽夏與泰雅族對樟腦的稱呼,以及客語「小路」的讀音,命名Raknus Selu。2018年納入國發會國家綠道之列,並與韓國濟州偶來小路締結友誼步道,開始國際互訪交流。


2022年客委會進一步輔導沿線積極社區分段養護,以及整合在地食宿接駁等商家加入,進行導覽解說與步道維護的教育訓練,逐漸形成龍潭、關西古道、大隘、三灣、獅潭、薑麻園、老官路、卓蘭、東勢九個樟之細路工作站。今年更進一步,各工作站自我組織進行決策,組成聯盟相互合作,申請成立「台灣樟之細路協會」。


未來將以協會型態集結包括客委會等公私協力的資源,長期專責樟之細路的維護營運,讓樟之細路回歸由社區為主體。今(2024)年在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下,將在6月1日「台灣步道日」舉辦第一次的樟之細路徒步嘉年華,並在11月組織參訪友誼步道韓國濟州偶來嘉年華觀摩交流,也將接待日本九州偶來、澳洲比布蒙步道等組織來訪。


以上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