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4年8月29日
轉載自
台灣光華雜誌第五十卷第8期
文˙陳群芳 圖˙林格立

 

福隆東興宮前視野開闊,可把雙溪河口、龍門沙灘、龍門吊橋、遠方山景盡收眼底。
福隆東興宮前視野開闊,可把雙溪河口、龍門沙灘、龍門吊橋、遠方山景盡收眼底。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大陸,而是以新的眼光去看事物。─法國文學家馬塞爾.普魯斯特

在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裡,從鼻頭角到三貂角一帶,被稱作三貂灣,風景秀麗,有獨特的岬灣地形。這塊土地人文薈萃,有平埔族世居於此、漢人在此拓墾,亦是荷西時期西班牙艦隊的登陸地;《馬關條約》簽訂後,這裡成了日本登陸台灣本島的首站。隨著光陰荏苒,各種交通運輸的發展,改變了三貂灣的興衰,這裡像是遺世獨立的桃花源,保留著土地的歷史印記,還有在地人饒富趣味的生活方式。 


「台灣是在最小的範圍、最短的距離,有最多生態環境變化的土地。」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名譽理事長郭城孟從世界的尺幅如此說道,以傳誦台灣各地獨特魅力為志業的他,與協會夥伴蹲點貢寮區三貂灣一帶,用閱讀生活地景的角度,挖掘屬於地方的美麗故事。

 

在海蝕與風蝕的作用下,奇岩怪石在東北角處處可見,圖為南雅奇岩。(林旻萱攝)
在海蝕與風蝕的作用下,奇岩怪石在東北角處處可見,圖為南雅奇岩。(林旻萱攝)

 

東北角受海浪差異侵蝕,沿岸多岬灣地形,圖為鼻頭龍洞地質公園。(林旻萱攝)
東北角受海浪差異侵蝕,沿岸多岬灣地形,圖為鼻頭龍洞地質公園。(林旻萱攝)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車行台二線公路,沿著東北角海岸行駛,從鼻頭角到三貂角,可見到年輕地質與古老地質交會的特殊現象。郭城孟解釋,台灣的地質是由東南往西北擠壓,從東南起為脊梁山脈、雪山山脈、西部麓山帶,所以越往西北的地質越是年輕。三貂灣一帶,多屬雪山山脈最上層的地質,又融合一點年輕的西部麓山帶的地層,龍洞灣就能看到這兩個地質交會。在台灣造山運動過程中,古老地層被抬升,龍洞岬就是雪山山脈被抬升出北部地區最古老的地層,沉積的時代約為3,500萬年前,而龍洞灣北端的鼻頭角則屬於西部麓山帶,地質年代非常年輕,大概400~500萬年前,如此新舊交會,是台灣很特殊的地理景觀。

縱觀台灣全島,就屬東北角有許多的岬灣地形,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此處山脈與海岸線幾成垂直相交,受到海浪差異侵蝕,而岩層有硬有軟,堅硬的能抗侵蝕變成岬,鬆軟的則被海水侵蝕內凹成了灣,造就綿延曲折的岬灣海岸。再加上東北季風帶來強勁的風勢,在海蝕與風蝕的作用下,奇岩怪石在東北角處處可見,像是鼻頭角的海蝕平台上,就滿布著蕈狀岩、蜂窩岩、豆腐岩;澳底則有龜仙岩、青蛙石、貴賓狗石挺立在海上,就像動物游泳池,讓東北角海岸充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東北角充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隨遊客發揮想像,圖為澳底的龜仙岩。(臺灣生態旅遊協會提供)
東北角充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隨遊客發揮想像,圖為澳底的龜仙岩。(臺灣生態旅遊協會提供)

 

站在東興宮前閱讀地景,感受河與海、不同族群、新舊地質彼此交會的故事。
站在東興宮前閱讀地景,感受河與海、不同族群、新舊地質彼此交會的故事。


在東興宮閱讀地景

站在福隆東興宮的廟埕眺望,前方視野開闊,可把雙溪河口、龍門沙灘、龍門吊橋、遠方的鼻頭角、西部麓山帶的山景一覽無遺。郭城孟表示,福隆的金色沙灘,是來自西部麓山帶的沙粒,多雨的氣候將山上沙粒隨著雙溪沖刷到出海口。而東北季風將理應流入海中的沙子吹回,還有福隆海灘的「沿岸流」沿著海岸搬動沙粒,在河水與海水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一端連著海岸,一端向海延伸的特殊沉積地形,稱之為「沙嘴」。


然而,在這座沙灘上,不只有大自然的交會,也有族群的交會。一、兩千年前,平埔族巴賽人從傳說中的Sanasai來到台灣,在龍門沙灘登陸,據日治時期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分類,巴賽人登陸後,一支往北開拓成為凱達格蘭族;一支往南朝宜蘭遷徙,成了噶瑪蘭族;而留在三貂角落地生根的,則在雙溪河口建立聚落,成了三貂社。


300年前,龍門、澳底一帶,因為適宜船運,吸引了漢人入墾,像是吳沙就曾以澳底作為入墾宜蘭的重要據點,澳底的吳沙墓就是最好的佐證。到了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近衛師團在台灣登陸的第一站,就是鹽寮,甚至還立有登陸紀念碑,即是如今的鹽寮抗日紀念碑。站在東興宮眺望沙灘,聽著這片海灘2,000多年來族群相會的故事,台灣的歷史便是在這些交會中逐漸形成,曾經的滄海桑田就藏在這片地景中。

 

昭惠廟是龍門社區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當地人稱作聖王宮。
昭惠廟是龍門社區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當地人稱作聖王宮。

 

曙旅文化工作室的吳函恩帶團走讀,介紹具在地特色的「砂礔厝」。
曙旅文化工作室的吳函恩帶團走讀,介紹具在地特色的「砂礔厝」。


不是客棧的龍門

若想更深入探詢地方的歷史肌理,前往龍門一定不會叫人失望。
「有聽過龍門嗎?」曙旅文化工作室的吳函恩每回帶團走讀,總愛拋出這個問題作為開場。有人會聯想到電影《龍門客棧》,也有人想到餃子館,卻鮮少人知道,這座位在東北角的村落,竟藏著深厚的地理與人文底蘊。


龍門,是容易被「路過」的地方。自濱海公路開通後,車輛多從村落外圍穿越而過,少有人真正走進聚落。吳函恩表示,龍門社區是包覆在雙溪河與太平洋之間、佇立在沙丘上的村落,曾經河運繁盛,是貢寮重要的交通節點。因緊鄰雙溪河口,早年可通航大船,貨物在此中繼輾轉進出,可連結基隆與淡水,也串起淡蘭古道與宜蘭,曾是貢寮繁盛的第三大聚落。


走進聚落,可以感受龍門既非典型山城,也不同於臨海漁村,而是依傍雙溪河發展出的「河海聚落」。早年居民以漁撈維生,在沙灘牽罟捕魚,冬天則會在雙溪河口撈鰻苗。地方限定的牽罟飯,是出外捕魚的便當,將香菇、絞肉、豬油粕拌炒後,加入生米煨煮,用血桐葉與黃槿葉包裹,再以河口生長的藺草當作綁繩束起,是就地取材的好味道。


昔日的河運雖已不再,建築地景仍見證了繁華。聚落的百年古井旁,聳立著一座完整漂亮的石材三合院「吳家大宅」。吳函恩解釋,長達兩、三公尺的地基石條,使用的是壓艙石,見證大戶人家早年船運貿易的經濟實力,也是龍門開墾史的印記。在龍門的巷弄間,還有一種特殊的「砂礔厝」,是早期居民取雙溪河的沉積砂岩砌成,具有耐風防水的優點,是充滿在地特色的建築。


吳函恩表示,社區長輩慣用龍門的舊稱「舊社」,因為這裡曾是平埔族三貂社的落腳地。後來原漢衝突,三貂社人遷到河的對岸定居,兩岸聚落因而有「龍門舊社」、「新社田寮」之稱。漁撈文化、漢人拓墾、河運盛衰、原漢互動,還有龍門沙灘上豐富多樣的濱海植物,都層層堆疊在這個靜謐的聚落中,龍門,或許容易被錯過,但若願意走進,便能品味獨特的在地紋理。

 

龍門的「吳家大宅」三合院,使用壓艙石當建材,見證當地曾有的繁榮船運。
龍門的「吳家大宅」三合院,使用壓艙石當建材,見證當地曾有的繁榮船運。

 

貢寮老街雖然不長,卻充滿生活的味道,曬日光浴的狗、巧遇的兔子,為旅程增添閒散氛圍。
貢寮老街雖然不長,卻充滿生活的味道,曬日光浴的狗、巧遇的兔子,為旅程增添閒散氛圍。


貢寮老街上的NPC

郭城孟認為,用生活風格來推展地方觀光,是台灣的特色,貢寮的每一個聚落,也因為船運交通的區隔,而發展出各自的生活方式。若說龍門是隱身河海的歷史聚落,那貢寮老街則是依山傍水、散發人情的場域。


這條不到200公尺的街道,站在街頭就能望見街尾,卻蘊藏著豐富的生活記憶。街頭的樂文診所,章殷超醫生長年守護貢寮居民健康,不僅提供居家接送,還會上山巡診,是地方居民熟悉且依賴的存在。


老街上還有退休長輩經營的咖啡館,開張只為提供旅人歇腳。再往下走,還有保留舊時理髮椅的老理髮廳,婆婆傳承給外籍媳婦的手工草仔粿,以及地方阿姨在自家門口擺的小菜攤,販售當季鮮蔬與原生種山藥。阿伯古意地笑說:「像我灌香腸、種山藥,我都是自己敢吃才會賣給別人。」堅持只賣讓人安心的在地好物。


曾經,這條老街熱鬧非凡,豬肉攤一度高達八、九間,生活所需樣樣齊全,是鄰近山區與海邊居民交易集散的重要據點。如今雖不若往昔繁華,卻展現出另一種質樸魅力。沿街步行,水圳暗藏巷裡,昔日引溪灌溉水田,如今是在地菜園。居民依然會到枋腳溪洗衣話家常,甚至預留飯菜餵養水中的魚蝦,維持與自然共生的默契。位在街尾的「狸和禾小穀倉」,則聚集在地農產與手工藝品,店裡的稻草牆運用颱風後倒伏的稻穗,轉化成展示牆面,保存農民的辛勞,又或是找八旬阿伯教授竹編技藝,讓傳統的手工與記憶在此被延續。


「這裡的每一個人,就像NPC(非玩家角色),你要去對話,才會發現後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雨布丁咖啡館店主袁依婕笑說。她在這條老街駐足八年,將受挫後的療癒心情注入店裡,建構出自己的夢想基地。在她眼裡,貢寮老街或許不熱鬧、不商業,卻充滿一種可以「任性做自己」的自由與溫度。

 

貢寮老街上,居民在家門前擺攤,販售他們自豪的在地鮮蔬。
貢寮老街上,居民在家門前擺攤,販售他們自豪的在地鮮蔬。

 

位在貢寮老街的「狸和禾小穀倉」,是友善農業與生態的展演空間,歡迎旅人入內聽聽水梯田復育的故事。
位在貢寮老街的「狸和禾小穀倉」,是友善農業與生態的展演空間,歡迎旅人入內聽聽水梯田復育的故事。


海女阿嬤的石花凍

從聚落走向海岸,東北角的生活不只在陸上,也在海浪起伏之間。在澳底,我們遇見一位潛水超過一甲子的海女──搖搖阿嬤陳月雲。


「我十歲就開始藏水(潛水)了。」74歲的海女阿嬤笑著說。當地人稱的「藏水」(tshàng-tsuí),意指潛入水中採集石花菜、海膽、龍蝦等海物;另外還有一種「站山」(khiā suann),指的是在潮間帶撿拾或礁石上攀爬採集。阿嬤說,早年生活艱苦,住山的人靠山,討海的人靠海,住海邊的人,就是撿拾海物過日子,大海就是他們的餐桌。


東北角的石花菜採集期通常是在每年四到六月,退潮時潛入海中採收,再經過繁複的七洗七曬,去除礁岩與雜質,讓紅褐色的石花菜逐漸變成米黃色,才能煮成富含海味的石花凍。阿嬤說,洗得越白,海味就越淡,「但懂吃的人會說,沒有海味就不是石花凍了。」


阿嬤不靠機器,也不穿潛水衣,僅用布巾束髮,戴著自製的木製蛙鏡,腰際綁著網籃,就在海中穿梭。海女的工作從以前的結伴同行,到現在阿嬤經常是自己下海,因為往日的同伴也日漸凋零。潛水採集伴隨著危險,靠的是經驗來判斷海況。其實阿嬤早可以享清福,但,這麼多年的潛水歲月,已成為她身體的記憶,只要採集石花菜的時節來到,她就會順應大海的呼喚。下水採石花菜,煮著Q軟的石花凍,守著這屬於東北角的滋味。

 

潛水超過一甲子的海女陳月雲,戴上自製蛙鏡、綁個頭巾,只靠簡單的家私頭(台語,意指工具)就能下海採集。
潛水超過一甲子的海女陳月雲,戴上自製蛙鏡、綁個頭巾,只靠簡單的家私頭(台語,意指工具)就能下海採集。


體驗大海的味道

沿著海岸繼續往北,三貂灣的陽光灑落在一片水池上,這裡是「鮮物本舖」的所在地。三貂灣海域因有洋流交會,加上穩定的鹽度與多岩礁的潮間帶,成為適合九孔生長的棲地。據說,全台有八成的九孔,都來自這片海灣。


鮮物本舖經營者李勝興是土生土長的貢寮人,十多年前返鄉,接手父親的養殖事業。從早期只養九孔,如今還養殖白蝦、海葡萄與紫海膽,活化曾經被廢棄的養殖場,重新注入海洋的生命力。九孔池中的溫水可抽至白蝦池,而白蝦池上養殖海葡萄,則能吸收水中氨氮,維持良好水質,達成循環生態養殖的模式。


來到鮮物本舖,不只能買到新鮮水產,還可參加養殖生態導覽。遊客可以親手炙燒九孔,或拿起水管灑藻餵食九孔,感受養殖場的日常。嚐遍九孔料理的李勝興說:「炙燒是最能體現九孔美味的吃法,因為那是記憶中的味道。」九孔的採收季從秋季一直到春天,秋冬東北季風寒冷,大人忙著採收,小孩就圍著火堆取暖,偷烤九孔吃,常常吃到被罵,但那滋味令人難忘。


如今,這些來自海灣的鮮物被他轉化成海葡萄波波麵、海味pizza等,要讓東北角的海味走入日常。李勝興認為:「地方創生必須要有地方的特色產業,人才回得來、留得下。」海風吹拂,閃著波光的水池不只是養殖場,更像是踏實的生活實踐,一步步養出屬於東北角的風土味道。


郭城孟認為,生態旅遊其實是一種「心態旅遊」,不是只有看動植物,而是帶著全新的目光,去發現旅程中人與土地的故事。三貂灣一帶擁有自然地景、人文歷史、漁村生態、濱海植物與沿海職人文化,等待旅人挖掘。只要願意放慢腳步、敞開感官,這片東北角的濱海聚落,將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應你的靠近。

 

人工採集石花菜後,必須經過七洗七曬,讓紅褐色逐漸變成米黃色,才能煮成富含海味的石花凍。
人工採集石花菜後,必須經過七洗七曬,讓紅褐色逐漸變成米黃色,才能煮成富含海味的石花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