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4年10月29日
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五十卷第10期
文˙曾蘭淑 圖˙林格立
宜蘭頭城被稱為開蘭第一城,僅600公尺長的老街,卻是全宜蘭文化資產密度最高的老街;五漁港造就的海洋文化,在老街匯聚。
時勢變遷,頭城從沒落到振興,農曆七月聲勢浩大的頭城搶孤、邁入第十屆的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逐年湧入的衝浪客與新住民,讓頭城展現了多元又平靜,熱鬧又穩重的風貌。
台鐵海風號近幾年新闢的台北到宜蘭之旅,會在頭城鎮停留,在地創生團體「金魚厝邊」安排老街導覽與拓碑體驗,許多遊客反映,來頭城這麼多次,不知道頭城這麼豐富!
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幾句話即點出頭城的特色:頭城老街是蘭陽平原第一條商業街,頭城鎮沿線擁有全台灣最多的七個火車站、五個漁村,還有世界12大天然形成的孤島龜山島、亞洲新興的衝浪海灘,頭城是一個新舊文化融合的場域。
開蘭第一城的沒落
漢人吳沙進入蘭陽平原開墾時,所建立的第一個聚落就在頭城。蘭陽博物館前典藏組組長林正芳說,原是以噶瑪蘭族為主的蘭陽平原,大約20年之間,就變成以漢人為主的社會。根據1810年的調查,漢人已有六萬人,噶瑪蘭族大概是兩萬人。
不論是從草嶺古道翻山越嶺入宜蘭,或是離開宜蘭的最後一站,頭城一直是對外交通很重要的節點,烏石港是清朝時期宜蘭對外貿易的主要出入口,讓頭城成為宜蘭最大的商港。龜山島等漁業的發達,亦維持著頭城的繁榮與發展。
「頭城現在剩下的,只有歷史。」曾擔任《宜蘭市誌》、《續修頭城鎮志》總編纂的林正芳不諱言地說。
他解釋,因為烏石港淤積,失去了宜蘭第一商港的地位;鐵路通車後,頭城不再是交通上重要的節點;蘇澳漁港後來取代了頭城附近的小漁港,甚至漁獲都送到南方澳去賣。
可是各種形式的文化資產,都可以在頭城老街找到。林正芳一一細數,古蹟有嘉慶元年(1796年)完工的「慶元」宮、當地人稱為「盧宅」的盧纘祥公館;歷史建築如「新長興樹記」;最近出現的私有老屋改造,如清嘉慶年間興建的十三行街屋。
文資搶救的現場:史雲湖
長年投入文資搶救運動的林正芳再進一步說,頭城老街就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不同階段修法的見證。
他舉例,現任國立台灣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博館」)館長陳登欽曾進行頭城文化史蹟調查,他曾建議,深具歷史意義的「頭城穀倉」應該要保存,當時的縣長游錫堃也下令全力搶救,但頭城農會已經完成拆除的法令程序,經過多年協商與交涉,還是拆了,穀倉所在地就是現在頭城農會大樓。
「那時候真的很挫敗,現在會有人說,當初如果不拆的話,該有多好。」林正芳苦笑著說,「文資搶救的過程裡,通常不幸的佔大多數。」
但頭城地標、盧宅前面的史雲湖,卻是幸運的例子。水池旁遮蔭的大榕樹下,還有人釣魚、烤香腸,四隻大白鵝站在石頭上曬太陽,一派的平靜閒適。
外地人不知道當時保留這座水池的暗潮洶湧。
這座由宜蘭第一任縣長盧纘祥命名為「史雲湖」的池塘,屬於盧家所有,但盧纘祥身為頭城的領袖,沒有加上圍牆,希望將這處「公園」開放給居民。
史雲湖不只被認為是清代頭圍港的遺址,很多頭城人覺得它是「風水池」,是風水寶地。
雖說是風水池,盧家後代炒股票「跑路」,包括盧宅與水池拿去合作金庫抵押貸款,很多年沒有繳利息,合作金庫準備拍賣前,先知會文化部門,縣政府趕緊把盧宅指定為「古蹟」,但是沒有包括「水池」。
歷任縣長也都不同意開發,直到也是頭城人的呂國華縣長第一任期快結束時,建商等太久,受不了,2009年準備填土,引起地方民眾聚集抗議,鬧出一番動靜後,「水池」也被縣政府指定為文化資產,隨後宜蘭縣政府與建商纏訟多年,最後以「容積移轉」方式,才將史雲湖保留下來。
海洋文化的記憶
近幾年,宜蘭縣政府展開「頭城五漁村」的振興計畫,嘗試建立「頭城五漁鐵」慢活旅遊品牌,翻轉石城、大里、大溪、梗枋、外澳等五漁港的風貌。
五漁港皆隸屬於頭城鎮,林正芳指出,盧宅旁的十三行街屋,便是頭城地區海洋時代的一個記憶。
他解釋,貿易商沿路收集蘭陽平原的農產品,主要是稻米與苧麻,最後聚集在頭城老街的「行口」,在烏石港出口,賣到福建,再從福建進口高檔布料、瓷器等物件。
林正芳引史學家許倬雲的研究說,蘭陽平原很早就建立以出口為導向的農業經濟。指的就是稻米不只內銷,還可以外銷。台灣知府楊廷理有首詩形容:「村舂夜急船初舶,岸湧晨喧雨欲來。」就是講水淺的烏石港,船隻必須趁著漲潮的時候,趕快進港裝貨,並且趕在退潮之前出海,漲潮即使在半夜,也得趕著裝貨。
搶孤與海洋文化
具有普渡眾生意涵的頭城搶孤,林正芳認為,與海洋文化也存在一定的關係。他舉例,有人常會問,搶孤的柱子為什麼這麼高?因為這是取自沉船的桅杆。
搶孤很重要的儀式「放水燈」全台最好看的就在頭城,其他地方都在河口,只有頭城在出海口,因深受潮汐影響,時間上要算準,趁著退潮的時候,把水燈帶到海裡,順海而流,向水路的孤魂野鬼發出邀請函,來參加普度。
台灣人重視中元祭典,尤其在宜蘭宗教的「fu」特別濃,路口吊上普度燈,讓孤魂野鬼認路,家家戶戶普渡很多次,家裡「普」一次、廟一次、上班的公司一次,搶孤時又一次。
林正芳認為,人在鬼月的祭拜其實是很矛盾的,很怕萬一招待不周,被這些惡鬼捉弄;又怕招待太過,鬼吃到後半夜不走,怎麼辦?因此供桌上有一道「空心菜湯」。有一種解讀是因為無心,代表「我沒有很想招待你們」;有些廟還會放一些草料,招待戰馬吃。
頭城孤棚上安置的13支孤棧,上面繫掛了雞、鴨、豬肉、蝦、蟹、魷魚、肉粽等祭品,其中海鮮類代表來自中原社區沿海養殖業。
一切從老屋說起
與搶孤齊名的,還有「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以下簡稱「頭城藝術季」),主辦單位是駐紮頭城十年的創生團隊「金魚厝邊」。
說到家鄉頭城,執行長彭仁鴻話匣子打開,便停不下來。但這一切,先從「老屋」說起。
彭仁鴻當兵是「研發替代役」,服役的方式,是擔任由政治大學主理、結合18位教授、十所學校的「區域智慧資本三年計畫」的宜蘭駐點人員,當兵第三年,他聽說頭城老鎮長邱金魚的古宅,要被拆掉改做停車場,基於保留老屋的邏輯,便承租了下來,取名「金魚厝邊」,就是好厝邊的精神,因為這個空間本來就是老鎮長跟大家泡茶聊天的所在。
金魚厝邊讓彭仁鴻留在了頭城,作為小鎮企業體,自許為「小鎮外交部」,推動友善雙語店家,開辦雙語學堂,協助外國人在頭城創業。同時每年十月舉辦藝術季,出版單張報紙《金魚島》,除了小鎮消息,還介紹在地的店家與職人。
頭城在地的能量
第一年,青年返鄉的他,遇到中年返鄉的迪士尼動畫導演、筆名「鉛筆馬丁」的插畫家黃興芳,兩人相挺於藝術季,抒發屬於自己的鄉愁。
彭仁鴻將頭城代表性的職人與藝術家,廣納進藝術季的活動中,例如傳承百年的書法世家、第四代康潤之的書法;德安堂中藥房第三代孫媳婦賴淑真,用拼布呈現噶瑪蘭文化、搶孤祭典,製作迷你的布製謝籃,介紹長輩薛金再收藏的謝籃文化;負責製作鐵門、鐵窗的鐵工第二代徐宏達,彭仁鴻稱他是頭城的「木村拓哉」,同樣也是頭城大神尪神明會興安堂的會長,將鐵花窗藝術在藝術季呈現。
彭仁鴻將金魚厝邊定位為中介組織,藉由大家的專長或者需要,形成創新的服務,包括協助住在頭城的外國人,解決生活與創業的需求。
頭城漁村,他鄉變故鄉
話說「鉛筆馬丁」黃興芳有天提到:「頭城還有一個外國人叫馬丁」,彭仁鴻發現,曾入圍第28屆金曲獎的明馬丁(Martin Musaubach)想成為頭城人,卻不知如何申請。
曾在中國表演,認識台灣製作人來台的阿根廷籍音樂家明馬丁,想找一處房價低、靠海邊,離台北不會太遠,又適合創作的地方,因為明馬丁太太的故鄉就在阿根廷的一個漁村,藉由Google搜尋,Google把他們全家帶到頭城的大里漁村。
熟門熟路的彭仁鴻,2020年開始幫明馬丁詢問。「沒有想到一直鬼打牆,戶政事務所公務員經驗不足,還建議他娶台灣人當太太。」那時明馬丁小孩都出生了。
其實,內政部有「高級專業人才」歸化中華民國國籍的政策,彭仁鴻說,「不是我的事,我都很敢講,」他去拜託台博館館長陳登欽為明馬丁寫推薦信,第一階段審查通過後,列印200多題考古題,幫他家教、復習,明馬丁考了98分,一波三折後,終於在2022年拿到身分證。
一拿到身分證的明馬丁,就以「新台灣人」的身分受邀至印度音樂節演出。2023年金魚厝邊主辦跨12部會「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的主題曲,就由明馬丁操刀,一展身手。2024年,文化部邀請他跟阿爆等音樂家參加法國文化奧運。
頭城是創就業,好生活的地方
彭仁鴻覺得更有意義的是,擔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期間,把鄉下的需求,讓中央政府知道。
金魚厝邊先是承接國發會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收集移居者與在地居民的需求時發現,靠海的頭城,因為衝浪,或是安靜閒適的環境適合創作,吸引了許多外國的移居者,這些人有著安家就業的需求。
彭仁鴻說,以明馬丁為例,為他排解法規,拿到身分證,可以在頭城創作,安居樂業,就可以好好生活。
尼爾木浪板工作室的職人張尼爾(Neil Roe)則是「創就業」的代表。
南非籍的張尼爾,原本只想來台灣度假三個月,後來留下來教英文,喜歡衝浪的他,來到頭城,現已超過17年。
頭城很像他的家鄉南非德班(Durban),有溫暖的氣候和充滿魅力的海灘。張尼爾一直想找一個工作室,用老屋拆遷和家具工廠的廢棄木材、回收的衝浪板作為材料,客製化衝浪板。
彭仁鴻說,花了一年多,終於在梗枋的半山腰,將一家曾是卡拉OK店改做工作室,但還要協助他設立公司行號,進行營業登記。
現在衝浪工作室可以舉辦小朋友衝浪營、青年壯遊的基地,連頭城藝術季也插上一腳,除了曾與書法家康潤之進行藝術共創外,還提供衝浪板鑰匙圈DIY,今年還為藝術季提供英語導覽。
老街藝術季,呈現在地亮點
這些職人與音樂家不只是藝術季的班底,彭仁鴻邀請這些落地生根的老外,組成F4,成為當地人的英文老師,協助金魚厝邊開辦英語學堂,推動店家的星級英語檢定,例如為餐廳設計中英雙語的菜單、英語對話寶典,英語不流利的店家,拿出「寶典」,用手指著寶典對話,也可以溝通。
身兼台灣地方創生工作促進會理事長的彭仁鴻說,經營地方的精神,就是「取之於在地,用之於在地」。
2023年的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主講人、美國東西方中心主席Suzanne Vares-Lum,接受電視採訪分享,亞太峰會結束後,她收到康潤之寫的「新興亞洲」的書法卷軸,現就掛在辦公室。她說,那是她收過最有記憶的台灣味禮物。
為什麼要堅持十年舉辦藝術季?彭仁鴻說,這就是一個滴水穿石累積的過程,雖然找歌星辦演唱會、放煙火比較快,「可是,這不是我們想要的頭城,我們想要的頭城,是能夠呈現在地人文故事、在地生活感的頭城。」
「藝術季的幕後很像『尋人啟事』,把頭城有趣的人事物找出來,成為對外的亮點。」彭仁鴻認為,藝術季就在凝聚地方的共識,連結起地方的脈絡。
藝術季是互動的平台
頭城藝術季更成為頭城與外地互動,提升小鎮能見度的平台。由於頭城與台東都蘭,正好兩地都有很多外國人,都有衝浪運動,都是適合生活的小鎮。2022年兩個小鎮相互邀請移居的藝術家駐村。
2023年「藝驛山海街」,邀請同樣是青年回鄉,用專業與熱情成為地方創生典範的富里天賜糧源的鍾雨恩、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的林書豪,與鹿港囝仔的張敬業,將他們的理念帶到頭城,與在地的藝術家共同創作,交織相識。
2024年更將互動版圖擴及日本,主打《藝驛.緣鄉──世界來作客》,只要跟頭城有關係、有緣分的人都納進來,彭仁鴻邀請日本宮城互辦文化祭,開啟了雙城共好交流,實現他全球加上在地「Glocal」的理想。
2025年10月18到25日的藝術季主題為「拾光道聚」,十週年,邀請20位職人到頭城相「聚」,還要擴大與日本宮城的交流。
金魚厝邊還跟台鐵合作,將頭城站、外澳站、龜山站、大里站火車站,作為藝術季的展場,也有活絡小車站的用意。藝術巴士會行駛在十個展館之間,從老街到漁村,職人上車做介紹,再下車看展覽。
彭仁鴻引他的人生導師、也是宜蘭人的政大名譽教授吳靜吉的話說,不要再叫「宜蘭是台北人的後花園」。後花園好像是台北人來宜蘭偷情的地方,應該要叫「桃花源」,桃花源就是創意城鄉,是吸引創意人來到這邊冥想、修行與啟發靈感的地方。
這也是金魚厝邊希望旅客到頭城可以感受到的。



